第534章 飞速发展(1 / 2)

北宋憨婿 向阳喵 1258 字 5个月前

当然,这并非是柴简为了省事而粗略定下来的一套政府运行班底,而是经过他深思熟虑之后确定的。

首先,宋朝的官职体系确实让他一个后世的人觉得头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明确责任精简官员。

虽然一省一市、一县一镇一村,各个不同的级别需要的官员不在少数,但最起码这样以来,就能够将官员的具体职责作个细致的划分。

也不会出现权利集中的趋势,再加上监督者本就没有实权,所以对于权利自然也没有制约,只是能够直通源头。

不过柴简也明白,他现在的这一套体系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可现在他只能如此,毕竟人员的缺乏,并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

他其实也可以将柴家军调回来,用来充当官员,也能够将自己的领地给建设的很好,但是他更明白,柴家军的作用可不仅仅是用来充当官员的,而是为而来培养后备人才准备的。

五洲他现在虽然已经辞呈,但是五洲的厢军里,还有书院里可是到处都是柴家军的人员,正在源源不断的培养着后续人才。

所以这些人他是不能动的,至于说麾下有才华的读书人,根本不可能将整个领地都布满,能够将二十个省的省长选出,已经是一件幸事。

不过柴简自然也不会仅仅将政府体系弄个框架就不管了,他同时也在二十个省内下达了招贤令。

只不过时间太短,还看不出效果罢了。

将政

府体系框架弄好之后,柴简便开始精炼军队框架,四路军,柴简将其按照后世的三三制,形成了四个集团军,其中元帅则为集团军的司令。

每三万人则为一军,万人为师,千人为团,百人为营,十人为连。

这样划分下来,整个军队体系自然简单明了,同时也避免了很多繁琐的任命,无论是对于柴简,还是对于岳飞他们区别于大宋的军队,都有很大的好处。

同时也可以提升士兵的归属感,为了发掘军中的人才,柴简特意让全军进行了三天的比武,从而选取各个将领。

也确实发现了不少的人才,其中杨再兴、杨志云,樊粤明等等将领都脱颖而出。

有了将领,兵员的征召自然也就开始了,此次需要征召三十万,需要的人数与现有的军队人数相平。

本来以柴简的想法,是以二十万为准,可是想想每个城市都必须配备一些后备人员,便直接招收三十万,剩下的十万则为地方部队。

这样便可以一次性解决这个问题,三十万的兵员,当然不可能只在一个地方,很快,台湾,海南,临海等省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招兵宣传。

这几个省都是柴简起家的地方,而且高丽也随着划分省份,整个高丽的民众也都安稳下来,毕竟说起来高丽本身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与熏陶,对于加入中原并不抗拒。

所以对于柴简的统治可以说是最先接受的,其余各省虽然偶尔有

闹腾的事情发生,但是在军队的镇压下却也翻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尤其是东南亚群岛,这里的土著基本上都已经被编入了劳动改造营中,在士兵的强压下,不断的建设者各个岛屿。

在整整三百万人口的建设下,整个东南亚群岛的建设快了不少,一座座城池不断拔地而起,由于柴简特意嘱咐不用建造城墙,可以说每一座城市的建设都是飞快。

有了水泥钢铁,整个工程的建设一天比一天迅速,按照柴简的估计,三年的时间,足以将城市布满整个东南亚群岛。

当然,其中不适合建设城市的地方,柴简也并未强行建设。

城市建设,工厂建设,居民建设,军事建设等等,可以说接下来柴简的领地之内,都会不断的处在建设时期。

有了人员的分配,基本上这些事情,柴简都已经放手,但是对于军队,他始终保持着唯一的独立性,不仅要求军政分离。

同样军事基地要远离城市。

转眼时间,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

整个琉球的建设已经进入了尾声,有了柴简的指点,整个台湾的建设已经参考了后世城市的建设。

相比起中原的建筑,台湾的大部分建筑都已经成为了高楼大厦,街道上也都是水泥铺设的街面。

可惜的是,由于石头化工的研究刚刚开始,沥青并未出来,否则,柴简早已让建成沥青路面,不过即便如此,整个台湾这样的道路已经基本上

四通八达,将所有的城市都链接了起来。

而每一座城市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到路面上的高楼大厦,同样也需要考虑到地下的排水系统,随着一座座接近后世城市的拔地而起。

无论是柴简还是整个属于柴简一方的人员,都被这种建筑给纷纷吸引,尤其是每一座高楼,虽然最高仅仅只有十二层,但是对于初次见到这种高楼的人依旧有着很大冲击力。

市政府,广场,学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