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韩信之死(1 / 2)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刘邦虽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刘邦也是有烦恼的——那就是老婆太多,可是他的烦恼在我们看来却是幸福的,因为刘邦绝不会想到,两千多年以后会有许多现代的年轻人为找不到老婆而烦恼。

刘邦后宫佳丽三千,但他毕竟年事已高,嫔妃们要想雨露均沾那也是不现实的,后宫里最受皇帝宠幸的莫过于戚夫人。戚夫人生下的皇子刘如意,被刘邦封为赵王。封建皇朝的继位方式是父传子,子传孙,子子孙孙传承有序,若想王朝长盛不衰,就只能从众多皇子中择贤而立。刘邦认为当今太子刘盈太过于仁慈柔弱,不像自己那样杀伐决断。随着赵王如意的日渐长大,刘邦越发觉得赵王身上继承了自己的优点,所以十分宠爱刘如意。刘如意虽然小小年纪就被封为赵王,但刘邦并不舍得把他送到封国去,而是经常把赵王留在身边,陪伴左右。

刘邦历次出巡关东,戚夫人经常随侍左右,吕后年老色衰,皇帝对她日益疏远,常年空守冷宫。戚夫人是有政治野心的,她不甘于只做刘邦的一个妃子,执掌后宫才是她的终极愿望。可是正宫皇后是吕后,国无二主,那么该怎么达到目的呢?

戚夫人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母凭子贵,那么自己就是大汉皇后。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刘盈的太子地位,戚夫人日日夜夜不断地在温柔乡里对刘邦吹枕边风,为了让刘邦心软,还拿出了女人的杀手锏——哭。她每日里在刘邦面前哭哭啼啼的,刘邦哪架得住这一套啊,终于打算废掉刘盈,重新册立刘如意为太子。

当大臣们得知刘邦有了更换继承人的想法之后,以为国之储君不可轻易动摇,不然会引起国家动乱,所以纷纷表示强烈反对。可这毕竟是皇帝的家事,无论大臣如何反对,刘邦都不为所动。大臣里面抗争最激烈的是周昌,周昌就是当年被项羽所烹杀的周苛的弟弟,周昌完全继承了哥哥刚烈不屈的性格,在易储这件事情上和刘邦争执不下,刘邦就让周昌解释一下理由。

周昌的官职是御史大夫,要想戴稳御史大夫这顶乌纱帽首先得口才好。可周昌平时说话偏偏有点大舌头,所以口才是硬伤。当时周昌与刘邦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口吃就更厉害了。在面对刘邦的询问时,周昌结结巴巴的说:“臣口不能言,但是臣知道易储这件事绝对不可行,如果陛下想要废黜太子,那么微臣坚决不奉诏!”刘邦看着周昌磕磕绊绊说话的样子,不由得会心一笑,明白周昌是一片忠心,因此废太子这件事暂时被搁置起来了。当时吕后在大殿的东厢房侧耳偷听,她见儿子的太子之位保住了,心里感激的稀里哗啦的,见到周昌便双膝一软,跪拜在地,再三的感谢周昌道:“如果没有您直言进谏,那么太子差一点就被废掉了!”

当时赵王如意年仅十岁,刘邦担心自己百年之后,自己的爱子性命难以保全,于是大臣赵尧便给刘邦出了个主意,挑选一个平素让吕后、太子以及大臣们比较敬畏的人来做赵王的丞相,这样赵王自可保全。刘邦询问合适人选,赵尧不假思索的回答说御史大夫周昌正是不二人选,刘邦觉得周昌既然能保全太子,必然也会拼尽全力保护赵王的周全,何况周昌对吕后有恩,所以吕后今后也不会为难周昌,因此就任命周昌为赵国丞相。

当年韩信领兵攻打赵国和代国时,陈豨随军出征,因功晋封阳夏侯,后来被刘邦委以代国的相国,令其统领边兵防范匈奴。作为淮阴侯韩信的老部下,陈豨在赴任之前,特意去韩信家中辞别。

韩信自从被罢黜以来,满腹牢骚,对刘邦充满了怨恨。见陈豨到访,韩信屏退左右的侍从,然后拉着陈豨的手,与他在庭中漫步。突然韩信仰天长叹,望着眼前的陈豨意味深长的说:“我有些心腹事想一吐为快,你是那个可以信赖的人吗?”陈豨信誓旦旦的回答:“唯将军之命马首是瞻,愿闻其详!”韩信这才放下心来悄悄的对陈豨说道:“你即将任职的地方汇集了天下的精兵,而你现在又是陛下宠幸的大臣,所以才会对你委以重任。如果有一天有人对陛下告发你谋反,陛下肯定不会轻易相信。然而诚如你所知,陛下生性多疑,倘若不断有小人进谗言,则三人成虎,那么陛下也就开始怀疑你有二心了,到了那个时候陛下必定会亲自带兵剿灭你!如果将来事态的发展如我所料,与其坐以待毙,何不先发制人?而且我会在朝廷里做你的内应,你我联手那么天下可图也!如若不然,你必定会落得和我同样的下场!”陈豨也是个不安分的家伙,加之平时就很佩服韩信的能耐,所以便听从了韩信的话。

陈豨常羡慕古时候魏国公子信陵君豢养门客的行为,所以等他一到了代国就大肆延揽各方名士。一日,陈豨告假归乡,途经赵国,追随他的门客足足乘坐了一千多辆马车,把邯郸的官舍驿站都住满了。赵国丞相周昌觉得陈豨心怀异志,于是要求进京面奏刘邦,详言陈豨党羽众多,加之在外拥兵自重,迁延日久恐生变故。刘邦得知此事觉得非同小可,马上派人到代国调查陈豨的不法行为,结果许多案件都与陈豨有关联。陈豨自知不妙,日夜惴惴不安。于是韩王信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