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章(1 / 3)

女夫子·梦中人 一枝窈 2088 字 6个月前

晏苏荷起初睡得不安稳,几度挣扎醒来,最后却因为那男人的出现而平稳下来。

沉沉睡去。

次日,晏苏荷在牢狱中醒来,她搂着薄被,略微怔懵:这是她第二次做这种奇怪的梦,也是她第二次梦到那个男人。

他……到底是谁呢?

晏苏荷已经开始怀疑梦境的真实性。

一来梦中感受太过逼真,她全身心代入进去,竟也体会到了战乱时人人恐慌的心情。

二来梦境本就奇幻,时人信鬼神,亦信梦可寄托先辈之思,某些方士还会算梦,晏苏荷便不由猜想,她梦到的会不会是未来呢?

她不由顺着这个想法思考下去。

梦中线索并不多,她看不清那两个男人的脸,只知道梦中想强占她的人被称作王爷。

而大虞的王爷不多,远近亲疏算起来统共四位,一位是二十多年前叱咤风云、如今已身亡的摄政王,一位是去年叛乱被萧三郎平反的琅琊王,剩下的便是仅剩在世的颍川王以及常山王。

这两位都是低调之辈,安居在封地,没听说出过什么事。

这两位王爷可能有叛乱之嫌?

晏苏荷对前朝之事了解不多,不敢妄自猜测,只能在心里留下疑问。

比起那叛乱的王爷,晏苏荷更好奇那个救她的人是谁。

第一次梦中他唤她婉婉,说十年了,还是很想念。

第二次梦中他唤她五娘,说好久不见。

她便猜测,在第二次梦里,他们应该是刚认识的时候。

时间竟然倒退了。

晏苏荷回忆着梦中男人,眼睛、声音、身姿,还有他的怀抱,脸蛋蹭一下热了起来,那种暧昧几乎让她心跳失衡。

晏苏荷将脸埋进薄被,不敢再想。

她心道:不过是梦而已,要是对梦里的人心动,那就太丢人。

遂不再想。抛之脑后。

反倒是如何让皇帝同意在史书上给她留下一笔这件事更牵绕她的心神。

*

因着兄长照顾,晏苏荷牢狱生活并不难捱,有床榻被褥、还有炭火取暖,有书看、琼若每天三餐都会来给她送药和吃食,过得与往常无异。

爹娘也来看过她,陆氏对女儿的感情很复杂:女儿查了她娘家人,害她二哥入狱,还损了陆家在江南的威望,陆氏很难不恨晏苏荷。

可偏偏她是自己女儿,看她坐牢,陆氏心里也不好受,对她又爱又恨。

晏苏荷要平静一些,任陆氏怎么骂她都不出声,最后还是爹爹心疼她,把陆氏拉走了。

每日都有刑部官员把她请出来例行审问,而晏苏荷反反复复是那一套说辞:从官只是她自己的志向,不受任何人指使。

可那些提拔过她的官员们还是被停职调查了。

兄长和温行雪也各自来过几回。

温行雪与她说了外面的情况:兄长整日因她的事奔波,不止要安抚各个世家,还要应付御史以及其他势力的弹劾,虽然皇帝说了功过相抵,但她的事还是成了贵妃党和皇后党相争的砝码。

*

贵妃出自陇西李氏,五姓之一,尊贵地位不容置疑,她与皇帝自幼相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谊,为皇帝诞有皇长子和小公主。

刑部现今便在皇长子治下。

也就是说,要想刑部放人,得先过李家这一关。

而李党却暗示她兄长,只要晏家与李氏女结亲,晏五娘的事就能摆平。

皇后那边听到了自然不乐意,开始在皇帝枕边吹风,帮晏苏荷说话。

皇后出自萧氏,与萧国公是亲兄妹。

世人皆道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句话在大虞却可以改成:自古英雄出萧家。

不提萧国公那一辈的人物,就是萧家小辈中,他的三个儿女也不是吃素的。

当年新帝登基,根基不稳,朝政几乎在摄政王操控下,萧国公那年仅十二岁的长子随父出征,在战场厮杀,立下赫赫战功。

萧国公的兵权也越来越重。

而之后皇帝便立萧国公的亲妹为后,萧家军自此归顺朝廷,兵助新帝一扫天下,摄政王之乱方得以平息。

萧二娘也是个传奇的女郎。

萧家兵权过重,萧国公为了表明自己忠诚之心,发誓此生不入长安,一辈子为皇帝戍守在漠北之地,只有年节时分才会让妻子女回长安过节。

萧二娘自幼在军中长大,英勇善战,是大虞第一位女武将。

更不提去年十四岁的萧三郎琅琊一战,带兵直取叛军首领首级,一战成名。

皇帝为了表示对他的赞赏,甚至与宰相们商议,封了他一个县侯的爵位,食邑千户。

皇后便是用萧二娘的事迹向皇帝劝谏:“武将都可以有女郎,文臣为什么不可以?况且听闻这晏五娘生性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