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季红(附录:漫谈中药保健(41))(1 / 5)

缆镇语录 沈志伟 3391 字 6个月前

杨梅季红

今年杨梅季大丰收,周浩然被上级派到老家杨梅基地土豆村支农。

工作之余,周浩然和父母亲一起上山采摘杨梅。

廉子和的自媒体发表了一篇好文章《仙居如何迎来“杨梅吐气”的高光时刻?》:

6月17日,继“远嫁”西川、奔赴火箭发射基地、出征太空后,永安杨梅再一次走出去,亮相沪市。虽然这回的目标是为杨梅涨热度、拓销路,但更多的人却因这颗小小的果子而记住了产地永安。

这座北纬28度的小城,群山环绕间氤氲的水汽、酸碱适中的土壤,造就了永安杨梅生长的独特“小气候”。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永安杨梅已经成为全国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品牌价值、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的“五冠王”,不仅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永安杨梅栽培系统还被列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土豆村杨梅基地就立了一块农业遗产碑,上面有详细的介绍。

毫无疑问,永安正迎来“杨梅吐气”的高光时刻。

而这背后,除了环境,更有着人的因素。

永安杨梅种植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前,千年古杨梅林在永安就有好几处。

但拥有知名度不过这几十年间。

用老百姓的话来说,“以前杨梅推着车送上门也没人买,现在火的很,差的就是一个口感。”如今永安杨梅叫好又叫座,口感是关键。

酸中带甜,只一口炸开的果汁就盈满了整个口腔,这样的杨梅很难让人不爱。

最先改善口感,永安靠的是“外援”。

永安从白石引进东魁品种试种,引苗、育种、嫁接……在农技专家和梅农的共同努力下,东魁品种在永安安家,茁壮成长。

好品种是关键,但能否吃上这一口最佳风味,还要“看天吃饭”。

花期遇低温,雌雄两花撞不上花期,授粉时间短,影响坐果;生长期赶上温度过高,疏果不及时,果子长不大;成熟期遇上梅雨季,果子易出水发霉,影响口感……娇弱的杨梅在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受天气影响。

去年就是老天不照顾,全国歉收!

这一回与天气抗衡,永安凭的是科技的力量。

在永安黑石山间,最亮眼的莫过于一座座闪着淡蓝色光芒的“暖房”,里头挂着是已成熟的东魁杨梅。“棚子里杨梅上市早、品质高,相比露天杨梅,售价高出不少,一斤能卖到上百元。”大多数梅农还在准备荸荠种杨梅上市,黑石山杨梅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古明琴已为自家东魁杨梅的采摘、发货忙得团团转。

古明琴介绍,“暖房”中可控水、控温、控湿,相比平均22克左右的东魁杨梅,“暖房”杨梅可达28克,甚至30克以上,“最关键能在杨梅成熟期避开梅雨季,品质绝对有保障”。

从引进新品种,到引进新技术,为了这一味“最佳口感”,永安用岁岁年年的时间,酿成一方佳果。

永安杨梅出圈着天时地利的加持,更有着全民为“梅”的人和之势。

在永安,“人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着杨梅”成了一句口头禅。

永安这么说,也这么做。

3月保花,5月疏果,7月养护……而后,枝条修剪、土壤管理,样样有门道;营养供给、病虫防治,事事需工夫。

梅农日复一日的照顾,是对杨梅树的极致爱护。

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绿色栽培写入村规民约、杨梅护安队巡逻……即便不是梅农,也在浓厚的氛围中,将“护梅”二字化为心理坐标和情感共识。

“别看我们老一辈梅农文化程度不高,但天天打交道的都是农技高材生。他们有知识,我们有经验,只盼着杨梅一年好过一年。”梅农周大生几乎天天往杨梅山上跑,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时不时带着实地考察的博士、院士在梅林间研究,找到了不少适合防冻、防虫害的好办法。

为了更好地帮助梅农解决农技难题,永安特意为杨梅产业定制了“亲农在线”应用场景。大数据从“云端”进入“山头”,产区、天气、水肥、销售等等信息,让每一棵杨梅树都拥有独一无二的“身份信息”,也让梅农在山间就能与专家连线问诊、把脉开方。

杨梅越红火,永安看待杨梅发展变得越多面。“目前全县种植面积在5亩以下的小户,占整体梅农的72%”,存在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永安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杨梅产业要做大做强,永安发布《杨梅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十条》,将对引进新技术、规模化种植等情况给予支持,让梅农真正得实惠。

在历届党委政府、全县农技人员、万千永安梅农的共同努力、共同呵护下,小小杨梅果终成大产业。

六月的永安,火热程度堪比春节。

座无虚席的餐饮食舍、一房难求的旅店住宿、川流不息的大街小巷,来自天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