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军事改革方案(1 / 2)

“陛下,经过三个多月的改造,如今已经有六十艘战船安装上了十六门火炮。”

“其中十二艘两千料战舰,安装了二十四门火炮。”

“从西班牙购买的木料已经送到了几个造船厂,不过船只想要造好起码也得两年之后了。”

兵部尚书黄嘉善将水师的近况说了出来。

“水师学堂招生情况如何?”

朱由校点了点头,接着又问道。

“朝廷给水师学堂的银两充足,报名的人很多,只是识字的并不是很多,需要一点点的教授。”

黄嘉善把自己了解的情况说了出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不过万事开头难,只要理出头绪,以后的事情就好做多了。”

这年头读书人看不起当兵的是普遍现象,哪怕是朱由校也没有办法改变。

“陛下圣明,等到战船造好,这些人正好可以派上用场。”

黄嘉善拍了个马屁。

“还要源源不断的招生才行,不管是水师还是陆军,现在都缺有胆识、通兵法的将领。”

“前两年让六十多岁的老将上战场的事情,以后还是不要出现为好。”

“这些都是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他们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必须好好继承才行,否则朕何必广开武学堂。”

“前几天朕给你们说的,组建几支全骑兵的部队,你们商议的怎么样了?”

朱由校笑了笑,随即问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臣等都认为陛下的想法很好,只是再组建几支这样的骑兵,战马还缺不少。”

黄嘉善看了看张维贤,讪讪的说道。

“战马不足?九边其实不缺战马,只是战马没有集中到一起使用。”

“如今朝廷接受了科尔沁的归顺,可以从过他们那里换得一些战马。”

“若是你们觉得战马不足,可以先组建三支骑兵,放在三边试试效果。”

朱由校一听这话,也觉得头疼,他原本想让九边把战马集中起来,可这样一来,即便是骑兵组建起来,其他地方战马不足,有个什么土法情况也很麻烦。

只能在数量上,减少要求。

“陛下圣明,组建三支骑兵的话,战马就没有问题了。”

见朱由校没有坚持,黄嘉善也松了一口气。

“这次找你们来除了这件事情之外,朕还有一件事情你个 要跟你们商议。”

朱由校说着让魏朝把写好的东西,发给众人查看。

“我大明现在的军制有些混乱,地方和边军不统一不说,即便是边军编制也有问题。”

“结合之前部队数量一多,彼此协调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不同地方的军队之间,很容易配合不到位。”

“朕便想出了这个方案,你们看看是否可行。”

朱由校解释了一下,自己为什么会搞出这样的编制。

在朱由校的构想里,最大的军事单位是卫,显然有些小了。

一个卫7000多人,放在后世大概就是一个旅的规模。

他准备搞出不一样的东西,十人一个小旗没有必要改变,五十人一个总旗,可以改成三个小旗一个总旗。

三个总旗一个百户,三个百户设为营,三个营便是一个团。

三团一旅,三个旅一个师,也就是一万多人,三个师为一个军。

如此一来,一个军大概三万多将近四万人。

对于九边来说,有个边镇一个军,有的两个军。

两个军的边镇,设置一个军区,或者集团军。

如此一来,真遇到指挥几万人作战,就不会出现一个总兵率领两三万人,结果要对接好几个卫的情况。

除了这些改变之外,朱由校还要求骑兵和炮兵单独编队。

形成步兵、炮兵、骑兵,三个兵种。

今天来参加会议的,都是知兵的人,再不济也是勋贵,有家学的熏陶。

他们当然能看到这么做的好处。

军师旅团营,也不是后世才有的概念,

《周礼·小司徒》记载,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按照周礼,天子六军,拥有75000人的作战部队,战车千乘。

大国三军,战车三百乘。次国二军,战车两百乘。小国一军,战车百乘。

后来礼崩乐坏,各国纷纷扩军,大国轻松拥有几万部队,号称千乘之国。

那个时候的战车有点类似于后世的坦克,是衡量国家军事能力的标志。

至于团营之类的编制也是很早就有了,现在不过是拿来就用。

除了这些编制之外,朱由校还对军官职位做了修改,小旗、总旗,百户不变。

团的最高领导就是团长,同理也设置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