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自请处分(1 / 2)

“下官早就说过,此事是瞒不住的,您就是不听,现在朝廷责问,咱们该如何回复?”

陕西总督府里,陕西巡抚赵怀民,向坐在左侧的张之厚埋怨道。

“本督早就说过,出了事情,本督一力承担。好在百姓被咱们追了回来,本督也算是朝廷有了一个交待。”

张之厚其实也有些后悔,可现在后悔也晚了,他也没有想到朝廷这么快就收到了消息。

“唉,那绥德州的知州洪承畴是万历四十四年的二甲第三名,之后担任庶吉士,给当今圣上当了四年的伴读。”

“圣眷之浓不亚于孙、徐两位阁老,此次土默特部入关劫掠,又是从延绥镇入关,他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罢了,既然我也没有上奏朝廷,也不能让你一个人承担责任,咱们联名上请罪的折子吧。”

赵怀民叹了口气,摊上这么一个上官,也只能怪自己倒霉。

当初怎么就鬼迷心窍,听了他先立功再上奏的鬼话了呢。

是的,当初赵怀民第一事情就想着上奏朝廷,可张之厚表示若是上奏只会让陛下担心,不如他们调集兵马与土默特部谈判,逼他们交还劫掠的百姓,再上奏给朝廷。

至于被劫掠的财物,那是没办法的事情,百姓能要回来也是大功一件。

延绥镇被土默特部破关,说起来也不完全是他们的问题,朝廷抽调了一万兵马,防守本来就有些薄弱。

再加上过节,将士们有所松懈也是人之常情,谁能想到土默特部会这么大胆趁着过节劫掠。

赵怀民一想,这么说好像也对,便答应了下来。

事实上张之厚猜的没错,土默特部劫掠百姓本就是想着和大明换一些东西,不过张之厚反应也算快,调集了兵马与其对峙。

土默特部也不想把事情做绝,于是派人来说,他们也是被逼无奈,卜石兔从大明互市的粮食之类的东西,都不分给他们。

他们也是实在活不下去,才出此下策。

只是想告诉大明皇帝,卜石兔不配当土默特的首领,希望大明皇帝能为他们做主。

有了这个台阶,张之厚表示自己可以帮助他们上表,同时让他们归还劫掠的百姓和财物。

百姓他们归还了,财物也还回来了一些,对方又想要些粮食,张之厚筹措了一万多石粮食给他们送去,他们才罢兵离去。

事情办成之后,张之厚总觉得自己只用了一万多石粮食解决了这个问题,正想着怎么把坏事变成好事,结果朝廷训斥的圣旨就下来了。

“本督说一力承担,就一力承担。如今本督年近六旬,你还未到知天命之年,你还有前程。”

张之厚看着小了自己将近十岁的赵怀民,轻叹一声,走了出去。

“大人!”

看着张之厚的背景,赵怀民唤了一句。

“回去吧,记住当官要为民做主。”

张之厚微微一顿脚步,接着继续往后面走去。

几天之后,身在养心殿的朱由校收到了陕西传来的两封请求致仕的奏折。

看完了奏折,朱由校知道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此时的他早就从当初的震怒之中,恢复了过来。

仔细想想,徐光启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延绥镇一共就两万兵马,抽调了一万前往四川,这必然会让边关守备力量不足。

可这事也不是他的问题,他是让陕西抽调一万兵马前往四川,为什么非要从延绥一镇抽调兵马。

还不是你自己判断失误?

思来想去,他决定罚两人一年的俸禄,让他们戴罪立功,好好安抚百姓,帮助他们恢复生产。

另外让张之厚派人与顺义王交涉,不可苛责部众,扰乱边疆。

当然派往林丹汗的使者还是要去的,这个素囊台吉迟早是个隐患,林丹汗愿意打就打,如果不愿意打,那也随他去。

此时压力最大的还是身在贵州的孙承宗,他这些日子一直按照既定计划,指挥大军稳扎稳打,逐步缩小叛军的包围圈。

可当陕西遭到土默特部劫掠的消息传到了贵州的时候,他也有些担心朱由校会不会让他速战速决。

毕竟如果自己当初速战速决,朝廷也需要抽调陕西的兵马前往贵州。

不过思考了一个下午之后,他决定还是按照原来的计划,在尽量保证伤亡最小的情况下,给士兵练兵的机会。

他的这种打发让奢崇明和安邦彦十分难受。

钝刀子割肉是最疼的,他们宁远孙承宗给个痛快,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指挥近十万大军把他们包围起来,一点点的把他们蚕食。

安邦彦甚至派出人去,请求投降,可是被孙承宗拒绝,理由很简单,西南地方叛乱,向来言而无信。

就像杨应龙一样,前前后后投降了两三次。

可大军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