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关于大明银号的设想(1 / 2)

“朕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眼下朝廷收税用的基本都是银子,银子熔炼难免会有火耗,这些火耗也增加在了百姓的头上。”

“是不是可以由朝廷成立一个大银号,再各府设立一个分号,缴纳税银的时候,各县将税银缴纳到府城银号之中。”

“朝廷的大银号,也从事放贷的业务,同时给予百姓利息,让他们把银子存到银号之中。”

“如此一来,各地的银号必然都有存银。各地的银两也无须全部运往京城,一旦地方发生灾情,朝廷可以直接从各地银号调拨银两救灾。”

“各地官员,将士的俸禄、兵饷,无须层层下发,各地的官员、将士可以直接到银号支取,这样也能杜绝军中贪墨军饷的事情发生。”

“同样的商人做生意的时候,可以在甲地存入银两,到乙地再凭借存款的凭据支取银两。”

“除了这些之外,百姓存在银号的银两,很多短时间内不会支取,这些银两可以放贷给有需要的人,甚至朝廷可以在无钱可用的时候,也可以向银号借银子做一些事情,待国库充盈之后,再将银两连本带息还给银号。”

朱由校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陛下的想法没有问题,只是要在全国各地开设银号,需要不少的人来管理。”

“况且,难保不会有分号的人暗中做手脚,贪墨银两。有银号是朝廷所有,也会有掌柜的收受贿赂,给不该放贷的人放贷。”

“此时真正做起来,弊端还是不少的。”

毕自严听着朱由校说完了这些想法,开口说道。

“你说的这些朕也想过,不过在朕想来,此事还是利大于弊。”

朱由校点了点头,其实毕自严说的事情,别说是明朝这个社会背景,即便是到了后世也难以完全杜绝。

只要有人参与的事情,就有可以操纵的空间。

“即便是利大于弊,朝廷之前从未有过这样的机构,一时之间也难以招募到这么多人。”

“以臣之间,与其让朝廷创办这样的机构,还不如找一些实力雄厚的商人合作。”

“将陛下说的一些业务承包给他们,他们想要承接这样的业务,必须向朝廷缴纳一部分的保证金,若是有什么纰漏,朝廷可以让商人做出补偿。”

“如此一来,既能达到陛下想要的效果,也不会出现臣方才说的弊端。”

毕自严沉思了片刻,向朱由校说道。

“你说的也有道理,只是不知道有没有这样有实力的商人。”

听到毕自严的话,朱由校点了点头。

其实两人说的就是国有银行,和私营银行的区别。

后世的美国就没有国有银行,就连货币发行权也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的手里。

美联储并不属于国家所有,而是一个大型的私人银行联合体。

“就像银号可以分散到地方一样,朝廷也可以将这些业务承包给不同的商人,只要有利可图,这些商人自然愿意做这些事情。”

对此毕自严毫不担心,商人不怕做生意,就怕做亏本的生意。

“言之有理,此事容朕再想想。”

“朕听说泰西人也用金银,只不过他们不是用咱们这种银两,而是将银子铸造成银币。”

“每一枚银币的重量根据其面值不同,重量也各不相同。”

“我大明是否也可以铸造银币?”

朱由校点了点头之后,又说起了其他的事情。

“铸造银币对我大明来说,没有什么困难,可银币铸造不可能全用银子,如此一来,各地有银子的商人,只怕是会私自铸造银币,从中牟利。”

“其实说起来宝钞才是最合适的,可惜的是,这么多年下来,宝钞早就贬值的厉害,现在除了朝廷会用来赏赐,市面上已经不再流通了。”

毕自严很快给出了答复。

听到这话,朱由校的脸不由的一红。

毕竟这事,老朱家做的确实不地道。

且不说由于滥发宝钞,导致宝钞贬值,单单用已经是废纸的宝钞给官员赏赐就挺丢人的。

可朝廷并没有命令废纸宝钞,况且朝廷给宗室门发放俸禄,还能按照祖制,将一部分的俸禄以宝钞的形势发放。

至于宝钞到了他们手里,是留着看,还是用来引火,朱由校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朕也想过重新整顿宝钞,说起来当初宝钞贬值,主要是不与银两挂钩。”

“如今两百多年过去了,哪怕是重新印制新的宝钞,与银两挂钩,宝钞可以随时换成银两,银两也可以换成宝钞,可只怕是百姓也不会认为宝钞有用。”

“搞不好印发了宝钞之后,他们就会换成银子,最后宝钞还是回到朝廷的手中。”

朱由校当然知道纸币更加方便,可问题是朝廷在宝钞方面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