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相安无事(1 / 2)

这都是什么玩意!

看着纸上自己画出来的东西,朱由校揉成了一团,放在了一边。

之前画画一些机构图很行,毕竟就是尺规作图,可要画这种实物,那是真的没有基础。

既然靠自己不行,那只有等待锦衣卫那边有没有好消息传来。

说起来那个骆思恭做的还不错,上次召见他回去之后,便写了一个如何在国外建立情报机构的章程,看着他四十万两的预算,朱由校大手一挥给他批了五十万两。

只要能够办好这件事情,区区五十万两也不算什么。

不过白莲教起义之后,朱由校将骆思恭召进宫中训斥了一番,锦衣卫是天子耳目,近在咫尺的山东有这么多白莲教徒,锦衣卫居然不知道,简直就是失职。

让他好好地利用这五十万两,扩大锦衣卫的规模。

这个时代没有后世的监控、电脑网络之类的东西,想要获取有用的情报只能靠人,这也是朱由校为什么要给他这么多银子,让锦衣卫自己拥有一部分财权的原因。

这些日子,朱由校花出去了不少银子,要不是有平板玻璃可以源源不断的给他输血,还有点顶不住。

现在天气已经很冷了,西山煤场那边也开始卖煤。

要不是顾忌自己的名声,朱由校都想让山东那些白莲教徒,到西山来给他挖煤,煤炭的成本也会大大的降低。

当然现在也不错,除了直接烧煤的炉子之外,朱由校今年还让人弄出了蜂窝煤。

蜂窝煤虽然取暖效果不如直接烧煤的炉子,可家庭使用比煤炭要节省许多,也更适合一些衙门使用,不管是烧热水,还是热饭菜都很不错。

单单炉子这一项,每年就为宫里节省了不少的木炭钱。

现在宫里的开源节流,朱由校觉得做的很不错了。

之前他还想过做肥皂,后来发现做肥皂没那么简单,草木灰里确实含有碱,可做出来的肥皂黑乎乎的。

在没有办法大规模得到纯碱之前,做肥皂没啥前途,更不用说普通百姓可以用皂角,胰子。

至于说香水,这个东西,他也不知道要怎么做。

能做出平板玻璃,已经是万幸了。

若是能够大规模推广开来,还是能赚不少钱的。

主要还是国库收入太少,他得用内帑的钱补贴,否则内帑这一千多万两,几十年也花不完。

“陛下,地瓜烤好了。”

就在朱由校思考着如何多赚钱的时候,魏朝的声音响起。

“放在那里吧,朕想一个人静静。”

朱由校摆了摆手,便让魏朝出去了。

地瓜这种东西,其实不能多吃,吃过了反胃,他也是偶尔才想着吃一下。

天下的百姓,可是有不少人以此为主食。

这该死的小冰河期,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得到七八十年之后才会彻底的结束,估计自己是活不到那个时候了。

魏朝轻声退了出去,他还以为朱由校在为奢崇明的叛乱烦心。

自从白莲教起义之后,他一再吩咐宫里伺候的人,要小心,不可以惊扰了朱由校。

朝堂百官都以为徐光启此次回京,会有什么大动作。

毕竟之前他就为南京教案辩解过,眼下兴起教案的沈紘也在内阁。

都想看看这两位大佬之间的斗法,可是没想到,徐光启进京几天了,每天点卯之后,便去忙碌编纂字典的事情。

这让一群吃瓜群众表示不解,也让一直都在警惕他的沈紘,也放下了心来。

徐光启什么人,他自然是知道的,毫不夸张的说,他就是那些传教士的最大依仗。

沈紘也不是没有想过要对付他,只是一来,他进献瑞薯、玉米有功,被万历皇帝派去陕西担任巡抚,负责推广高产作物,圣眷正浓,他那时候不想触这个眉头。

万历过世之后,沈紘升入内阁,原本还想着机会来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还没有到达京城,光宗过世,朱由校便继位了。

新的皇帝是徐光启的弟子,这下更不好搞了,毕竟士林中流传着朱由校尊师重道的美谈。

对于老师都称X先生,当然也有两个例外,就是孙承宗和徐光启,这两位朱由校可是称呼是师傅的。

两人一个在东北担任蓟辽总督,一个在陕西负责安稳当地。

两边的事情好转之后,朱由校第一时间便把他们升入内阁。

他们和朱由校的关系,不是沈紘可以比的。

至于说信教之事,大明也没有规定,官员不能信教。

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出手的,否则打虎不成,伤到自己,这样的事情他可不愿意做。

要说沈紘和徐光启之间,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

他就是看不惯那些洋人,张口上帝,闭口耶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