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相距十里(1 / 2)

“老弟,我觉得咱们还是不太适合动脑子,别想这么多了,把收复城池的事情交给他们,咱们带着骑兵去砍人吧。”

峄县城外,满桂看完了张维贤的将令,有些尴尬的说道。

在一起两天多的时间,这两位武将产生了惺惺相惜的感觉,从一开始的杨总兵,满总兵,现在开始称兄道弟了。

“老哥说的是,这峄县一时半会也攻不下来,咱们手下加在一起一万骑兵,对付那几万贼军还不是砍瓜切菜。”

杨肇基点头表示赞同。

之前两人分析了半天,结果人家直奔河南去了。

两人分开,去集结自己的部队。

其实有一点他们分析的没错,那就是徐鸿儒跑到河南平原地带纯粹是给自己找麻烦。

拿下丰县之后,徐鸿儒没有进攻商丘,转而向南前准备进入大别山。

他也知道,在平原地带很麻烦,因此一路上尽量避开县城,可十几万人的队伍进攻一些大点的村庄或者镇集,还是很轻松的。

不过俗话说的好,两条腿的跑不过四条腿的。

哪怕是满桂和张维贤晚出发了四天的时间。

从丰县到大别山近七百里,十几万起义军起码也得走十来天。

这些距离对于骑兵来说,也就是四五天的距离。

尤其是得知徐鸿儒他们要进入大别山的时候,他们知道,必须加快速度,否则一旦要让这些人进入到了山区,围剿他们将会十分麻烦。

于是乎,两人决定由一人双马的杨肇基先行一步,务必在他们进入山区之前,拦住他们。

满桂这个河南总兵,沿途征召卫所兵,尽快赶到。

就在两支军队一支跑,一支追的时候。

身在京城的朱由校,此时也正看着地图。

“孙师傅,这个徐鸿儒到底是怎么想的,若是说他想进入山区,兖州、青州这都是大片的山区。为何要舍近求远,千里迢迢前往大别山?”

朱由校真的有些不明白这个徐鸿儒的脑回路。

“臣也看了赵彦的奏报,以臣之间,一开始徐鸿儒可能真的想进攻胶州,可看到事不可为,转而前往河南。”

“不过他应该也知道,河南地区一马平川,可队伍已经带到了河南,自然不能回头,因此前往大别山休整是最好的选择。”

孙承宗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进入山区,这十几万人,又如何生存下去。这个徐鸿儒,真是该死!”

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十几万人进山区,哪有那么多的物资供应他们。

“只怕他们是想依托山区,和朝廷周旋,大别山方圆一千多里,想要完全困住他们,即便是朝廷调集数万大军也不可能。”

“即便是哪怕是调集十几万大军分摊到这一千多里,他们也能冲出包围!”

“到那个时候,向南他们可以湖广,向东可以进攻南直隶,向北可以进入河南。”

“如此一来涉及三个省,哪怕是按照现在的总督区划分,也涉及到三个总督,彼此之间的调度一定会出现问题。”

“一旦他们渡过了长江,南方河网密布,骑兵的优势不大。”

孙承宗当然不觉得徐鸿儒是为了在大别山发展,这应该是他休整的地方。

“原本山东、河南的百姓,不能说是百姓富足、安居乐业,起码也是生活的下去,现在他们裹挟了十几万人,不但破坏了鲁西南的生产,对于朝廷的威信也是极大的打击!”

朱由校觉得有些心烦,历史上的徐鸿儒起义,并没有跨省,最后徐鸿儒也是在滕县被消灭。

可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起义提前一年爆发不说,进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这是徐鸿儒等人在山东几十年的经营结果,普通百姓对于我大明还是十分认可的。”

“因此臣才提出以抚为主、以剿为辅、只惩首恶的方针,事后还要安抚当地的百姓。”

孙承宗心中还是想着百姓的。

“朕自然知道这个道理,不过说到底此事还是由孔家而起。”

“剿灭叛乱之后,对于孔家要严查!”

朱由校本就对孔家好感不多,现在因为他们出了这档子事,更加的厌恶了。

“自从白莲教起义,衍圣公已经上了三道请罪的奏折了,若非是圣人之后,单单这件事情,也能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

孙承宗对此十分赞同。

孔圣人是孔圣人,你们身为孔子后裔,不但不遵纪守法,反而为了几百亩田地的赋税就要刺杀朝廷命官,简直胆大包天啊!

“孔家毕竟是衍圣公,朕觉得单单一个山东巡抚处理这件事情也不太好,孙师傅你代表朕前往山东,全权处理此事如何?”

朱由校看着孙承宗问道。

“臣愿意前往山东,负责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