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廷议(上)(1 / 2)

“除此之外,就是关于都察院。”

“现在都察院虽然也有各道御史,可是除了巡按地方的御史,一般人在中央任职。”

“朕想在改革后的各省,设立省都察院,负责各地官员的政务监督、风闻上奏,根据每个省府的数量,甚至府级巡按御史,每年一轮换。如此地方上大小事务,都能上奏朝廷。”

“不知,你们以为如何?”

朱由校又说出了自己另外一个想法。

“陛下的想法很好,可这是不是与巡按御史有所重叠?”

韩爌起身问道。

“这并不重叠,之前巡按御史,巡按区域太大,难免有所疏忽,而且大多负责巡查刑名,倒是与按察司功能有所重叠。”

“按照朕的想法,巡按御史负责一府的事务,如此倒是轻松不少。”

“况且,此次土地清查、人口清查,若是没有御史监督,只怕地方上不会尽职尽责。”

朱由校笑了笑,以土地清查的名义反驳了回去。

“此事臣以为也应该廷议才是。”

刘一燝起身说道。

“可以,另外就是五城兵马司。”

“五城兵马司负责京师巡捕盗贼,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等事,责任重大。可兵马司指挥不过是正六品的官衔,京师重地王公贵胄云集,六品以上京官更是不知道有多少。”

“他们官职太小,谁都不愿意得罪。”

“朕听说,锦衣卫每年光是协助梳理街道、沟渠,就出动几十次,这实在有些不像话。”

“朕曾想过给他们也提升品阶,可即便是品阶提升上来,面对那些勋贵也是无能为力。”

“因此,朕有个想法,那就是锦衣卫再设置一个镇抚司,将五城兵马司并入锦衣卫,如此一来,他们就是天子亲军,不管是巡捕盗贼,还是做其他工作,都顺畅很多。”

“你们以为如何?”

朱由校又提出了另外一件事情。

一听朱由校给锦衣卫增加镇抚司,几人都沉默了。

虽说这些年,因为万历皇帝不理朝政,锦衣卫也很少活跃,可这个部门是干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

文官们恨不得撤销锦衣卫和东厂,可他们知道这不可能,现在好不容易锦衣卫淡出视线,他们不愿意锦衣卫再壮大。

可要说不同意,朱由校说的也有道理,五城兵马司纯粹是得罪人的活。

“臣以为此事也应该廷议。”

都不说话是不可能的,最后只能是首辅叶向高站了出来。

“既然如此,这几件事情便一起廷议,朕就不参加了,让司礼监派人参加吧,他们只是记录廷议内容,不参与讨论。”

朱由校点头答应,随即又补充道。

“臣等遵旨!”

司礼监参与廷议,是正常的事情,他们没有什么意见。

六月十五日,朔朝。

一道圣旨震惊了文武百官,内阁大学士品阶提升为从一品,各省设置巡抚,官衔为正二品,两到三个省设置总督,为从一品,每个省设置省都察院,五城兵马司并入锦衣卫。

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御史、六科给事中、通政使、大理卿及掌道御史等,今日乾清宫廷议此事!

退朝之后,这些被点到名的人,全都前往乾清宫。

除了他们之外,司礼监几个太监也都到位。

“奉陛下旨意,今日廷议内阁大学士品阶提升,各省设置巡抚、都察院,设置总督,以及五城兵马司并入锦衣卫的事宜,陛下让我主持,各位大人都没有什么意见吧?”

王安环视了一下众人,开口问道。

“没有意见。”

众人齐声说道。

“既然如此,各位请坐,咱们先议第一项,内阁大学士的品阶提升,此事牵扯内阁,因此诸位阁老都回避了,诸位请表态吧!”

王安给众人做了请的手势,然后便坐了下去。

“本官是吏部尚书,那就由本官说吧。”

“众所周知,内阁大学士在成祖之时只是正五品。”

“后来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内阁大学士的品阶没有提升,不过进入内阁者大多加各部尚书衔,加封少保、少师等从一品的官衔。”

“如今内阁各位大学士,已经是实际上的百官之首,我以为将内阁大学士提升为从一品并无不妥,如此一来朝廷也无须给各位大学士加衔。”

今年已经七十五岁的吏部尚书周嘉谟站了起来,缓缓开口说道。

“本官也赞成,与其加衔不如直接提升品阶,如此也名正言顺。”

户部尚书毕自严起身表示赞成。

“毕大人所言极是,名不正言不顺,本官也赞成!”

礼部尚书孙慎行起身表示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