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内外安定(1 / 2)

最近朱由校的心情很不错,努尔哈赤的死讯通过科尔沁人传到了孙承宗那里,两天后他就得到了消息。

历史上努尔哈赤是天启六年去世,现在才天启元年,足足提前了五年。

除了时间不同之外,女真人现在的处境和历史上也不一样。

历史上的这个时候,努尔哈赤正摩拳擦掌准备进攻沈阳、辽阳。

可现在,他不但自己人没了。

萨尔浒之战之后,扩充了八旗,能够召集八九万作战的女真,如今即便是阿敏加上代善,也很难凑出三万人出来。

叶赫部不但活的好好的,人数也增加了好几万人。

现在叶赫部、代善、阿敏,三股势力,兵力大概都是一万左右,仿佛又回到了海西、建州、东海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以说,短时间之内,女真人对于大明朝的威胁不存在了。

当然,大明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前后三次大战,明军伤亡近八万人,其中战死将近六万。

若不是其中有不少是各个边镇抽调的边军,即便是现在的辽东有几百万人,一下子少了数万青壮也着实可怕。

好在现在都结束了,大明保持着对女真三部的压制。

除了朱由校之外,最大的赢家无疑就是林丹汗。

历史上这个时候的他,同样的联明抗金。

可惜的是,唯一听话的宰赛,不但大败,自己还被努尔哈赤抓走。

翁吉剌特部不得不凑了五万匹牛羊才把他赎了回来。

之后林丹汗还指责对方救援不利,让内喀尔喀五部与他彻底断绝关系,与努尔哈赤结盟。

可现在,借着痛打落水狗的机会,林丹汗渐渐的为自己树立了一些威信。

实际上的好处也不少,为了拉拢他,大明多给了他不少的粮食、棉布等急需的物资。

也让他能利用这些,拉拢内喀尔喀五部。

只要和林丹汗的关系一直维持在这种状态,朱由校觉得就很不错。

眼下外部几乎没有什么敌人,是该抽出手来巩固内部了。

此时全国各地的藩王清查基本完成,可以说几乎每个藩王多多少少都有问题。

迎接他们的就是,革除以后的盐引,将接受的投献土地退还给原主。

同时,向藩王投献土地的人,补缴这些年赋税。

于此同时,藩王所在地的黄册,重新得到了清查。

单单是这些,今年就能朝廷增加上百万两的收入。

增加盐引的政策也得到了执行,全国各地严查私盐,也使得盐税增加了一些。

阿敏投降之后,赫图阿拉城里的一些金银、人参、皮货等,也运到了京城。

总价值百余万两的金银被他送进了国库,至于人参、皮货,一部分送入宫中,另外一部分直接卖给了商人。

所得的款项,他也没有自己留着,而是用于各地武学堂的建设。

是的,之前勋贵们提出的武举改革和武学堂的建设,最终在朝堂上得到了通过。

当然对于辽东这次战事的封赏,也没有拉下。

孙承宗以兵部尚书衔,入内阁。

熊延弼接任蓟辽总督,袁可立升任辽东巡抚。

贺世贤、赵率教,各有封赏,满桂任抚顺总兵官、祖大寿任铁岭总兵官、年纪最小的何可纲也成为开原副总兵。

刘綎、杜松告老还乡,被朱由校加了太子太保的官衔退休,其余一些将领也都得到了提拔。

由于形势的改变,辽东镇的兵马由十四万人减少到了八万人,三万人回到了其他各镇,还有三万人编入各地的卫所。

这些士兵参军几年,都赚了不少银子,一个个也都兴高采烈,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少了三万人的辽东,每年的军费开支从将近五百万两,锐减到了不到三百万两,朝廷也减少了很大一部分开支。

兴修三大殿所需的大木,也向外商订货,和朱由校预计的差不多,在大明已经很稀奇的大木,在美洲不能说到处都是,反正并不罕见,运送到港口的价格,甚至比从云贵等地运到京城还要便宜一些。

按照朱由校原本的计划,此时应该着手对天下土地进行重新测量,不过他决定先缓一缓。

因为自己那个便宜老爹,为自己挑选的内阁首辅,叶向高就要进京了。

去年朱常洛登基之后,便召叶向高入京。

不过叶向高推辞了,后来朱由校登基之后,再次相召。

叶向高终于答应进京,不过一路上走走停停,速度很慢。

眼下辽东的事情解决,叶向高的速度便也加快了。

这天是京营返京的日子,随着京营一起回来的,还带了一些有分量的,比如战死的阿巴泰、俘虏的莽古尔泰等人。

当然还有一些人,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