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辽东战事静悄悄(1 / 2)

“殿下,可是又在为辽东的战事发愁?”

这天早上,孙承宗见朱由校有点心不在焉,心中叹了口气,便停止了讲课。

“不瞒孙师傅,昨天我做梦,梦到辽东大败,抚顺和开原都没能守住。”

朱由校点了点头,虽说大明提前做了准备,可他对明军的战斗力真的没有多少信心。

“殿下是当局者迷,兵法有云十则围之,虽然现实中并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的兵力,可建奴分兵乃是兵家大忌。”

“若我是建奴,必然举全部之兵进攻抚顺。”

“建奴有六万人,可以让两万人围住抚顺城,四万人阻击我们的援军,这样能够发挥他们野战强的特点。”

“现在他们兵分三路,看似调动了我大明军的军队。可抚顺能拿下来还好,若是拿不下来,无功而返不说,必然也会消耗一部分兵力。”

“我大明百姓数千万,哪怕是战死三四万,也能很快的补充。”

“反观建奴不过区区几十万人,哪怕战死一两万,对他们都是巨大的损失。”

“更何况建奴不善攻城,我们在辽东则有坚固的城池,只要守住几个重要的城池,靠着关内供给,训练一批能征善战的部队,耗也耗死他们了。”

孙承宗虽然没去过辽东,可是对于双方的形势也有所了解。

他说的这个方法其实就是后来他督师辽东用的方法,那就是修筑了城池防线,将后金挡在辽东。

现在的形势比后来他去辽东的时候要好很多,萨尔浒之战还没有爆发,沈阳、辽阳、开原、铁岭、抚顺都还在大明的手中。

因此对于后金,他并不担心。

别说后金了,缅甸又如何,远在大明几千里之外,不照样被大明打败。

辽东近在眼前,又紧靠九边,不管是调兵、还是运粮,都要方便的太多。

“我是担心抚顺有建奴的内应,防御再好的城池,一旦有了内应很容易就被攻克。”

这些道理朱由校心里当然清楚,他同样也清楚历史上抚顺是怎么丢的。

“殿下不是说,杨镐派了熊廷弼前往抚顺么?”

“熊廷弼此人我也有所了解,他文武双全,对于兵法也颇有研究。朝廷既然已经告知让他们小心内应,他不可能不做防范。”

“殿下不是还专门让满桂留在抚顺,熊廷弼自然会把提防内应的事情交给他。”

孙承宗笑了笑,心里也有些感慨,难不成殿下早就知道建奴会进攻,否则为什么不让祖大寿或者何可纲留在抚顺?

当然这话他没有问,两人相处有两年多的时间,孙承宗知道这位皇太孙能从一些细枝末节推断出很多事情。

比如努尔哈赤反叛,就是他从努尔哈赤两年不进贡,以及最后一次进贡人数很少推断出来。

现在努尔哈赤进攻辽东,说起来也正常。

以努尔哈赤和李成梁那么多年的关系,要说他在辽东没点关系和细作,谁都不信。

知道大明正在整军备战,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最佳的选择就是先发制人。

至于进攻的重点,当然就是双方互市的抚顺。

如此一来,出身辽东的祖大寿和何可纲自然没有那么可靠,哪怕他们可能跟努尔哈赤从来没打过交道。

可凡事小心一点总是没错的。

知道了结果,再往前找蛛丝马迹很容易,可通过一些蛛丝马迹能推断出现在的结果却是不容易。

恐怕这就是皇太孙殿下的天赋吧。

“希望满桂能够做好这件事情,只要抚顺不失,建奴久攻不下,必然会退兵。”

这个时候朱由校也只能把希望寄托给满桂。

再说抚顺城,在熊廷弼向沈阳求援两天之后,一支三千人骑兵进了抚顺城。

率兵前来的人,正是沈阳总兵侯世禄。

侯世禄原本是凉州副总兵,被调往辽东充当沈阳总兵。

按照道理来说,原本不应该他来支援。

不过杨镐思来想去,和辽东没什么瓜葛的,也就他合适了。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也接到了开原那边传来的消息,努尔哈赤攻城无果,死伤近千。

既然开原没有什么问题,那么增加抚顺的防御也是应有之意,毕竟朝廷的指示就是敌人有可能声东击西攻打抚顺。

有开原的例子在前,只要找出抚顺城的内应,那么守住抚顺就不成问题。

熊廷弼显然也是这么想的,侯世禄这三千人可以说为守住抚顺上了最后一道保险。

“侯大人,你来的正好,这些日子我们抓了几十个细作,满千户虽然领着三千人,可值得信赖的只有一千。”

“现在有了你们三千人,我可以放心地让他们上城楼防守了。”

见到侯世禄,熊廷弼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