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阅卷有所得(1 / 2)

“参见太孙殿下!”

殿试结果试卷被送到了文华殿,本科选为读卷官的是内阁辅臣方从哲、吴道南,另有何宗彦、顾秉谦、孙如游、孙承宗、刘一燝、韩爌,八人组成。

对于顾秉谦入选,大家倒是没什么意见,不过孙如游、孙承宗等人的入选让不少大臣有了不满。

可朱翊钧依旧是那副态度,朕就这么决定了,你们有意见尽管提,理你们算朕输。

“孤只是奉皇爷爷之名,前来长长见识,各位大人不必多礼,你们忙你们的就行。”

朱由校也不知道自己那个皇帝爷爷发什么疯,不但让自己出题,还让他参与阅卷。

“臣等领命!”

这些大臣其实也知道朱翊钧的意思绝对不仅仅是长见识这么简单,他甚至能猜出来,皇帝让皇太孙来,让让他自己挑选可用之人。

谁的答案符合皇太孙的心思,哪怕是现在的名次低,一旦皇太孙日后登基,就有可能扶摇直上。

其实阅卷还是很不容易的,上午考完试,下午开始阅卷,明天就要确定成绩,后天就要发榜。

八位读卷官,每个人都要把所有试卷看一遍,然后根据优劣依次以“圈”“尖”“点”“直”“叉”来表示,最后再看谁得的分高,选出前十名送给皇帝预览,再定下前三名。

与会试不同,殿试并不誊抄试卷,只是糊名。

毕竟会试有淘汰,而殿试没有,只要会试过了,起码是个三甲的同进士出身。

宋朝早期的时候,会试之后殿试也还会淘汰一部分人。

这一局面被一个叫张元的打破,他多次过了会试,可是多次参加殿试,都没有成为进士。

他一肚子怨气,直接投奔了西夏,被李元昊器重,最后官拜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也就是丞相。

后来屡次出谋划策打败了宋朝,后来宋朝吸取了教训,以后凡是过会试者,都赐进士出身,殿试只排名,不淘汰。

这一科录取的人数是344人,也就是每个考官要看344份卷子,每份卷子1000字左右。

要在3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看完,时间也够紧迫的。

好在大家都有了心里准备,昨天和今天都好好休息了,只需要熬一夜就可以了。

若是往常,大家看到答得好的卷子,说不得要高声赞扬一番。

可也不知道是不是朱由校在的缘故,众人还都挺安静的。

朱由校说是来长见识,当然不会真的随便看看,不用他吩咐,魏朝便拿来一份试卷给他看。

前面那些废话,他根本不看,只看对方列举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虽然是后世之人,可对于现在底层的真实情况,他根本不了解,现在只能希望这些人有人能说实话。

这不第一张试卷就有人提出卫所制度的崩坏,还有宗室这些年大量的侵占土地,接受投献。

其实明朝宗室的问题还不仅仅是不事生产由国家养着,更大的问题是他们的土地不纳税,还进行土地兼并。

就以河南为例,现在有八位王爷在此地就藩,他们占据了河南将近一半的土地还不用缴纳赋税。

山西有十位、陕西有四位,湖广也有七位。

河南、湖广这个时候可是产粮大省,按照道理来说,也应该是纳税大省,因为这些王爷的存在,大量的赋税流失。

至于江浙一代,这里文风鼎盛,大量进士、举人秀才都出自这里,他们也有免税特权。

最富庶的几个省份缴纳不了多少赋税,反倒是没那么富庶的地方承担了国家的税收压力。

将他们列举出的解决方案,再和自己后世知道的东西一对照,就很容了解到大概的情况和原因。

至于解决办法,这个人说的人严查藩王土地,不允许私自投献,甚至规定他们的王庄面积。

这倒都是好办法,只是没有提出向藩王征税,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再看下一个,该考生认为,这些年来,地方官员空缺很多,导致地方吏员和当地士绅勾结,拖欠国家的税收,朝廷可以派能员干吏清缴欠税。

这个欠税的事情,朱由校也有些印象,好像当地的士绅很多人只交一半,然后欠一半说是明年再交。

到了明年还是只交一半,又欠一半,如此一来年复一年,欠下很多的赋税。

后来大清入关之后,可不管你这个,你欠了多少钱都得交出来,交不出来就办你!

这群贱皮子,不怕大明的皇帝,可是怕大清的刀子,最后老老实实的补交拖欠的赋税。

这个办法好,以后也要制定相关制度,欠税的不但要补交,还得罚款。

现在不是崇祯末年,崇祯已经管不了下面的大臣,等自己登基的之后,什么锦衣卫、东厂,都得支棱起来。

有些人就喜欢耍嘴皮子,对付他们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