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进退两难(1 / 2)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

沛县县衙。

“陈胜,吴广真是了不起的英雄,没想到他们振臂一呼,区区九百人,竟然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开始与大秦王朝争夺天下了。”沛县县令对萧何和曹参说。

“义军所向披靡,战必胜,攻必取,各地纷纷响应义军,杀官夺府,势不可当,眼看大秦已经摇摇欲坠了。”主吏掾萧何说。

“县尉把城中的兵马都带走了,城中空虚,县丞也不在,目前,泗水郡那边的秦军正在与义军作战,而且,形势极为不利,秦军败亡只在旦夕之间。我们该怎么办呢?”县令惊慌失措地说。

“何去何从,还要大人自己定夺啊。”萧何说。

“我愿意背叛朝廷,率领沛县子弟,加入义军,你们看如何?”县令问。

萧何反对说:“您身为秦朝命官,又是外地人,如今欲背叛朝廷,身份转变太快,恐怕沛县的子弟不会信任你,也不会跟从你。”

“那你们的意思呢?”县令问。

“不如由萧何来带领我们吧!相信沛县子弟一定会听从的。”曹参说。

“我等也是朝廷命官,不宜出面,不如召回在外亡命的沛县子弟等,由他们率领抗秦,必可保住本县城的安全。”萧何说。

“有谁可以担此重任呢?”县令问。

“泗水亭长刘邦,曾因押解劳役失职而逃亡在外,今已聚集有数百人之众,何不召他回来,以他的名义抗秦,大家才会跟着奋起。”萧何说。

“好吧,就按你说的办!”县令心里也知道萧何,曹参与刘邦的关系非同一般,但是因为情况紧急,孤掌难鸣,形势紧迫之下,不得已,只好点头答应了。

萧何立刻派樊哙往深山中去找刘邦。

芒砀山。

这座山又高又大,树木茂盛,里面不乏蚊虫,毒蛇和野兽。

泗水亭长刘邦负责押运一批到骊山修秦陵的刑徒,刚出发不久,这些刑徒纷纷逃跑,无奈之下,刘邦只好把他们全部释放,除了少数几个铁哥们儿愿意跟着他,其余的人都走了。

丰西泽纵徒事件将刘邦逼进了人生的死胡同,他只能用“亡匿隐”的方式,蛰伏在芒砀山中,过着亡命天涯的生活。

他也曾想过投奔陈胜、吴广的义军,但是,自己的力量太过薄弱了,到人家那里去,没有本钱,人家也不会把他放在心上。

沛县的少年闻听刘邦把那些刑徒全都放走了,觉得他十分的义气,也有不少人主动到芒砀山中来投奔他,这样,刘邦的势力就扩大到一百多人。

“亭长,什么吃的都没有了。”舍人陈濞说。

“我这里抓住了一条蛇,刚炖了半碗蛇羹,谁饿了?端去吃吧!”刘邦端着个破碗说道。

只见刘邦相貌堂堂,他的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长得很有帝王之相。据说,他的左腿上还有七十二颗痣。

“蛇也能吃吗?”陈贺问。

众人皆摇头,想想都想吐。

“这么好的东西,你们都不吃,岂不可惜了?”刘邦说,“蛇羹可是大补呀,粮食可不能浪费了,你们都不吃,我吃。”

刘邦说着把那半碗蛇羹,连肉带汤都吃了。

就在这时,刘钊跑过来说:“亭长,樊哙来了。”

“哦,他来干什么?”

隔着老远,就听见了樊哙的大嗓门:“刘季,我来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刘邦问。

只见樊哙满头大汗,走了过来说:“这里的山路,也真难走,累死我了。”

“你辛苦了。”刘邦说。

樊哙就把外面陈胜、吴广起义的情况,以及沛县县令的意思转达给了刘邦等众人。

刘邦大喜过望,高声对大家说道:“兄弟们,我说什么来着,天无绝人之路,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大伙儿抓紧时间把东西收拾收拾,跟着我一起下山。”

“亭长,这事儿能是真的吗?倘若县令有什么变化,我们怎么办?我怎么听着有点悬。”陈濞说。

刘邦觉得陈濞说得有道理,很快使自己的脑袋凉快了下来,冷静地想了想,然后对樊哙说:“为防止情况有变,你先回到城中,联系父老乡亲,县令若是敢和我们耍花招的话,我们就强攻!”

“好,我知道了。”樊哙说。

沛县县衙。

“报告县令大人,泗水郡的秦军打了个大胜仗,贼军退了。”手下人孙绍说。

“哦?消息可靠吗?”

“绝对可靠。”

“那你可曾探得刘邦他们一共有多少人马?”县令问。

“共有一百来人。”

“什么?就这么点人马?”县令听了之后,手捻须髯,“这么点人马怎么能守护住县城,担当得起抗秦大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