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了(1 / 2)

我又重活一回 圈全全 1569 字 10个月前

我们四人围绕着,如何招工,找临时办公的地点等等,这些关于开场之前的所有相关步骤,大家集思广益的反反复复的讨论,推翻,在修改,终于确定了最优的方案。

当初开这个工厂初衷,主要是解决照顾家属院的军属们工作问题,给家属们找个活,让部队的困难家庭以及烈士遗孀和残疾军人,每个月有份工资,端上铁饭碗。

增加的微薄收入,不至于让有功人员生活拮据,甚至于最后生活困苦,用部队上学的本事,走上歪路,在社会上打打杀杀,给平民老百姓和国家带来不稳定因素。

我们也要考虑,军属们的受教育的程度参差不齐,有的甚至没有文化,比如春芳姐。

招工有三种来源,2是给与周边农村适量名额,3是社会上的待业青年。

我们都明白,生产蚊香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手脚利索不耽误生产任务,满足工厂要求就能当工人。

领导岗位要求高无上限,至少高中文化以上,大学文凭优先录取,男女不限,五官端正,四十岁以下,所有符合条件的员工通过考试,大家公平竞争,结果全看大家的能力,当然干部和工人的要考的试卷内容是两套卷子,考试的时间不一样。

工厂稳步向前推进,招生简章提前张贴在部队的公布栏上,每天都有很多人,在公布栏前围的水泄不通。

“你看了吗,厂子可算是开始招人了。”

“可不吗?消息刚一出来,我就通知我娘家了,这不招工的布告一贴出来,我等会给我妈她们打电话,招工千万不能错过了。”

“大姐,等等我,我和你一起去打电话。”

招工的布告一发布,大家议论纷纷,打破了大院的平静,消息灵通的早到一步挤到前面,着急的看着招工的条条框框,认识的人还互相交流。

奔走相告看过布告后逆着人流反向挤出人群,急匆匆奔向四面八方,先人一步的通知亲朋好友,生怕晚了没报上名。

师长家的何姐,听见我们要在海城办厂,一开始就走上层路线,耐心等到政子来后,请我们和政子吃了饭,在饭桌上把自己儿子介绍给政子,总体意思要政子提携一下儿子,让儿子有份工作,儿子有了工资,能独立养家,做大人的会倍感欣慰。

政子筹备工厂刚好面临着千头万绪,一个人分身乏术,在首都的公司里还有人帮衬。

在部队,因为有部队的因素,身边跟着一大群人不大好看,虽然有潘圆的忙前忙后,首先潘圆自己接触商业的时间也不长,还在学习阶段,分忧得作用也不大。

何姐家的儿子通过一顿饭的交谈,谈吐幽默,应对自如,言之有物,政子初步接触,没有高干子弟傲慢,人话还是听的进去,基本得到政子的认可。

刚出校门的学生,不可能处理问题面面俱到,免不了有个经历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招了师长的儿子,对这个厂还有隐形的好处。

离开师长家前,政子告诉何姐她们,让何姐的儿子,明天向政子报道,今后就跟在政子的身边了。

政子招了副手以后,带着师长的儿子,在部队里进进出出,进度肉眼可见的加速,以前一项决议要拖个几天,才能通过,这时在提出意见,拖拖拉拉的现象不见了,领导们的效率雷厉风行起来,之前的官僚主义作风,就像从没发生过一样,政子当然知道这是为什么,这领导家的儿子作用显而易见发挥效用。

其他领导,看师长家的儿子在政子身后跟进跟出,通过何姐的引荐,把家里不争气的兔崽子们提溜到政子面前,也想孩子们涨涨见识,省的在家游手好闲,在外给家里惹是生非。

政子跟老公讲大院的军二代们,家长想让政子都收下,老公权衡利弊,建议政子都收下,只此一次下不为例。

政子收之前,跟领导们约法三章,还申明了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后军二代再来就要统一考试,考试合格了才能进厂。

招工消息传的沸沸扬扬,周边几个村子得到消息还算快,几个生产队的村长,找到在外居住的政子打听情况。

政子带着人进出部队,每次都要检查证件,政子嫌麻烦,干脆在外面花钱,租住在村里,租住的村里知道政子他们租房要干啥,特意给他们腾出来独立小院,和老乡不相互打扰。

政子带着二代们,在村子里办公,厂子建起来前,这就是厂部临时办公室,所有指令都从这个简陋的小院发出。

小院房间不多,老公先介绍了两个战场致残的退伍兵过来,只缺胳膊少腿不影响晚上看门,潘圆和二代们白天在场部办公,晚上还回大院睡觉。

政子把行李搬到小院,扎根小院和俩退伍兵值班看守,伙食由春芳提供,眼见架子搭起来了,建厂稳步开展起来了,我也没时间在关注政子他们。

开学的时间到了,我慎重考虑还是把儿子们送到托儿所,爷爷和大美俩人,照顾三个精力旺盛的幼儿,身体吃不消,爷爷又年纪大了